上一篇的《海山风情(二)》后,小编收到许多的投稿,其中包括文字、视频及图片,在此十分地感谢一愿生而众人助”,这是一种鼓励,当然也并不单单只是鼓励语,它的背后是每一位家乡人对于故乡难舍的情怀和记忆的点滴。

黄隆起名

朱光炜先生亲笔

自小离家的游子,对于家乡始终有着一种根性的情愫。这种根性的情愫,也许来源于亲朋好友,也许来源于山水草木,也许来源于儿时一段睡前故事,或者说缘起于一段故事后开启了自己的故事

黄隆起名

这些故事成了承载这个地方的底层代码之一,由这些碎片代码开始了编辑个体的人生路,然后用人生路的感悟再去丰富这些故事,最后传承、延续...


(一)

三义女庙

此次回老家,我带着许多的好奇,拜访了家乡里的一些老者。小编选择家乡的第一站,便是黄隆。那是藏有我儿时足迹的地方,也是我朦胧记忆里带有温度的地方。我在与他们的茶间交流中,发现老人们总绕不开这座海岛的神秘,其中绕不开一座庙——三义女庙。这座庙到底藏着什么样的历史,有着什么样的过去?成了我来这一站需要解答的问题。

黄隆起名

黄隆起名

【旧时的三义女庙】

老一辈人说,“去落海讨淌”(下海)见到遇难船只,会义不容辞上前去救援相助;若遇到死尸,会停下手中作业,打捞回岸上安葬,以慰亡灵。打捞之前要对尸体“啖好话”,说明要引请他(她)到安居之地,使之入土为安,了却归宿之愿。这是这座小岛居民的厚道与善良,他们相信人在生,需要被尊敬;走了,也应该被尊重。尊重的仪式很多,而对于往生者,入土为安便是最根本的尊重。这座小岛的居民用这种方式去化解这种偶遇,我不知道这种方式是否起源于此地,但它一定起源于最原始的善良。解读善良,是此行程的路标。

黄隆起名

黄隆起名

【如今的三义女庙】

儿时听得最多的便是“落海人”在海边“讨淌”时打捞起海里婴儿漂泊的尸体,为孩子安葬,渡他的亡灵;而孩子来年便投胎为儿女来报答此人家。这种朴素的观念,海山人深信不疑!然而这座庙里不是葬着夭折的婴儿,葬着的是三个女人,她们没有化为哪一个家庭的子女,但她们把海岛的居民视如子女,老一辈的人亲切地喊她们为“阿娘”。

黄隆起名

【石龟入口处】

带着对传说的好奇,我迫不及待想去见这三位“阿娘”的居庙。

黄隆起名

黄隆起名

黄隆起名

小庙屹立在黄隆“石龟”的入口处,庙门正上方题有“三义女庙”,面朝大海,背临沟壑,坐落于壀龙之上,绿草簇拥,春暖花开。从记事起这座庙便在此,没有华丽的神龛,也没有诺大的庙宇,信徒却纷至沓来,香火长相陆续,至少记忆里是这样的(那时候外婆带着我来海边,感觉像是去了很远的地方,对于孩童而言,从乡里到海边,是一段很长的路程);如今唯一与儿时不同的是,不知道这香火兴旺的背后藏着三个女人的过去。她们为什么会来到此地?选择长留于此?

黄隆起名

【自拍杆下的三义女庙】

是这里的景色太美?是这里比自己的故乡更值得留恋?

【三义女庙所居周边】

传说清代外砂王厝乡有三个相貌才华出众的姑娘,大姐伍富娘;二姐林雅娘;三妹余织娘。富娘的父母轻信媒妁之言,将其许配澄城西门富家子弟亚禄。但其实亚禄生得丑陋,也不像媒婆说的“满腹文章”,而是个胸无文墨的浪荡子。富娘知父母受骗,恳求爹娘退婚;但已收了聘礼退婚怕招异议,只好劝慰女儿。

富娘伤心欲绝,跟姐妹说:“今父母误将我许配亚禄,退婚不能,若是被迫与这麻疯赌鬼成亲,还不如投江自尽。今生相别,望二位姐妹珍重。”

雅娘、织娘想到自己将来也可能将会落得如此,顿觉悲绝,便对富娘说:“大姐,我们情同手足,你今既无生路可求,我们活着也无意义。”在迎娶前一天,“三义女”带上绳索,登上外砂河堤十三亩码头,三人捆在一起跳河。

尸体捲至海山石头滩。几个渔民起网时看是三个捆在一起的女尸,料想必是含冤受屈同寻短见,遂起了怜悯之心,将其掩埋于石头滩上,并祷祝说:“我们几个打鱼穷兄弟,今捞‘义女’玉体,无钱购寿板建墓地,亏待了姑娘!若是从今捕鱼获利,定修庙宇祭祀。”

此后,这几个渔民果然大获其利,便在石头滩上筑起庙宇祭祀,题名“三义女庙”,供乡民朝拜。

黄隆起名

【如今的三义女庙】

善良,这里的人们太善良,太朴素。也许是她们选择的原因。

自从“三义女庙”落成后,也便有了许多后续的传说。例如有一渔夫,夜间下完海回家,将一网兜的鱼搁置肩膀,走在外沙埠,时闻后面一直有脚步声跟着,往回看,鱼沿路掉了一地,网却完好无损,吓得直跑回家,第二天起来时“眼斜”“歪嘴”,其母究其缘由后,便赴三义女庙求三义女保佑,并拾了点香灰让渔夫服下,说来也神奇,渔夫的脸部很快便回归正常了...

关于类似的传说有许许多多,人们似乎在不断地通过事例去阐述善良的模样,去构建一种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事实与教化。

黄隆起名

【三义女庙新修后】

就在思考之际,走来了一位老人,她看了下我,微笑着,十分娴熟地准备一些祭拜的东西,她边摆弄着边在传导,我在身上看到了许多老一辈家乡人的影子。她们用最古老的方式在祈祷和勾勒着平安的轮廓。你很难说这到底是一种什么,但隐约能从她们的每一个举动中看到虔诚的影子和她们的老一辈给她们的传承。也许若干年后,我也会像她们一样,用同样的方式...对我的子女,甚至更多的旁人。

黄隆起名

【三义女庙的前境 】

是否你的家人曾在你读书时、出外时、生病时......也急忙忙到此处为你祈福,在信息科技没有普及的年代,她们的这种方式是否是如今的一通电话,一次视频,甚至一次远程的赴会?或者是更高,更深层面的东西?很难说清楚,只是照做了就可,很简单却很深刻的方式。

黄隆起名

【三义女庙背后望去的田野】

在“三义女庙”前,小编坐了很久,面对着大海,我想起在向老人们请教这个故事始末时,他们眼里似乎透着光芒,而透过这一束光芒,我能看到她们满怀虔诚、信仰与尊敬。哪怕到现在,三义女庙仍旧是旧时模样,并没有过多的修建,开始我以为是资金问题,但后来细想也许是乡民们心中默认了三义女庙的模样,不愿去打破了这份原始的美好,庙宇不在大,信者则诚,诚者则灵

黄隆起名

【三义女庙内部碑记】

驱车返回的路上,关于三义女的故事,我想真假已然不重要了。这里的香火已延续了几百年,人们都愿意去相信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心里同时也在不断地去神化“三义女”,她们俨然成了一种习惯性的心灵寄托和祈祷载体,在海边守护了几个世纪,而这些年来没有太多大风大浪的海山似乎也默认了人们想法的正确性。

也许真是如此吧。

我忽然想起外婆以前的一句话,也是临别拜访的老人们说的一句话“去,去给阿娘点支香,啖好话,健健康康,平平安安!”(通过这篇小编也转知各位家乡人,如果到了海边,也给这三位神仙上支香,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黄隆起名

离开黄隆,我揣着资料,想去另一处地方,也是关于一位古人,一位有着显赫身世却安居于此海岛的古人;而为何会想去那儿,也源于不同访问老人们言谈中的交集,既然有交集,那应该去那儿看看,也许藏着与善良一样的东西,融化在了这座岛上的血液里

赶去南宋相墓前,在路上我吃了一碗海石花。十岁前离开家乡时,是外婆的零钱,一碗三毛钱,现在贵多了,但不变的是那个味道以及举目熙熙攘攘的家乡人


(二)

南宋相墓

老人们提及在坂上有一处丞相的相墓,为坂上郑氏始祖郑清之墓;后经翻阅资料,我才得知原来是“南宋相墓”,海山十胜之一。这让我想起以前在深圳时,学校曾组织去宁波旅游,其中便有一景是南宋丞相郑清之墓,而那时并不知道,郑清之便是老家坂上郑氏始祖。但是为何是坂上郑氏始祖,宁波却有其墓碑?又为什么在信息不流通的旧时代连黄隆人都知晓郑清之?

黄隆起名

黄隆起名

【图书馆中的郑氏族谱】

带着好奇,我踏上了坂上之路,却由于早年离乡,对路况的陌生一言难尽,虽有导航却仍旧兜转着走错道,后来只能在小卖部向老乡询问路线。家乡人见我非当地人却询问起郑清之墓地,便热情邀我坐下喝茶,同我讲起郑清之的故事;而后离开时,家乡人也一路帮忙指点路线。浓厚的乡音,乡人的热情,是此趟的意外之获,一盏海山茶。藏着海岛人邻里间的人情温度,沉淀着日积月累的娴熟,似乎善良,早已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成为脑海里一种潜在的意识。


黄隆起名

【通往郑清之墓的岔道】

老乡谈及郑清之时,尊称为“清之公”,以表对始祖的尊敬,在交谈的过程中,关于郑清之的事迹与传说,家乡人也是娓娓道来,各有各的说法,殊途同归的是言辞间透露着自豪与尊敬,我之所以诧异是惊觉他们在提及郑清之时,眼里的光,就如同老人们提及三义女庙一样,神情是那样的笃定,没有华丽的辞藻,朴素的言谈却描绘出郑清之在他们心中的举重若轻的地位。

黄隆起名

【维文亭】

在家乡人的指点下,我很快便找到路口,沿着路进去,大约于二百米处,有一座六角形亭子。红色柱子,琉璃瓦覆顶。亭额刻着“维文亭”三字。亭前立有两块石碑,一块碑上刻着“饶平县文物保护单位:宋右丞相郑清之墓”;另一块碑上刻的是“戊寅年大明公司捐资”(农历戊寅年是1998年)。亭中立有一块石碑,碑额为篆书《南宋丞相郑清之墓碑记》。其实这样的亭子在岛外很普遍,并不是很陌生;但这个亭子像被赋予了某种东西,那些碑记就像勋章,记载着这位丞相的生平,历史的演变及一目了然的荣耀,很难说清楚赋予了什么,但隐约与老人们谈话的背后有所关系。

黄隆起名

黄隆起名

【维文亭里的碑记】

后来我也看到在维文亭的旁边,有一山间小径,沿石阶拾级而上,便能看到墓地一侧的土地诸神位,再往上便是郑清之墓,墓地古朴,与寻常眼见的墓地并无差异,背山面海,周围林荫茂密,權木丛生,坟埕不宽,虽未见泥灰豪华之状,却有墓前古朴巨碑金。

黄隆起名

【通往郑清之墓的小道】

这与我在宁波见过的郑清之墓相较之下,此墓少了许多外在的东西,却多了一份朴实的真实。所有华丽的外表在来到这座岛后褪去了耀眼的光芒,恢复到了原始的平凡,变得已没有举重若轻,却自然如风,让人亲切。

黄隆起名

【通往郑清之墓的小道】

相传南宋右丞相郑清之,受恶妃、奸臣陷害,带着家眷乘船南逃到广东饶平海山三百门海域时,发现了 “弥勒佛献肚”这风水宝地,感慨赞道:“真乃巧夺天工,堪称粤东一绝。平身得此宝地足矣!”于是下令靠岸登陆,定居于此,起名“沙渥坂”(现在的坂上村)。

第二年年底,郑清之去世,他的子孙根据其生前夙愿,在大王山山麓“弥勒佛献肚”肚脐处建起了墓地,郑清之去世不久南宋就灭亡了。有史料记载,郑清之带去的四个儿子,为了避免元朝统治者对郑家的迫害,一度时期改为陈姓,并分散到广东、福建各地隐居,如今郑氏子孙人鼎兴旺。

黄隆起名

【郑清之与夫人之墓】

似乎每一处与众不同的地方都会有至少一个传说,也许因于传说容易彰显,也许因于寓教于乐容易流传。或者也许都有吧。

黄隆起名

【郑清之与夫人之墓】

听家乡人而言,相传乡里曾有守山者,在夜深时,睡梦中见到穿着衙役官人服装的人鸣锣开道,查问守山者,当道明是本乡郑氏子孙时,便扬长而去,乡民猜想是祖公神灵出巡。相传对面的汫洲乡渔民,经常夜间海上捕鱼时,隐约从大王山那边传来鼓乐喧天之音,开始以为是乡里做戏,后经了解未有此事,料定此乃大王山风水祖地之为,随在大王山寻访,果见一处宋丞相墓,于是,众人合议,大办祭品,择吉前往拜祭,后来果然每次出海皆满载而归,于是,日后外姓也常常前往拜祭郑清之墓。

黄隆起名

【维文亭】

传说总是带有些许神化性,这些传说中流着种朴素,流着股情怀,他们通过这种方式,神化了先人,激励着后人。秉持天理良心便可由人及神的东方方式和根深情愫。

黄隆起名

【来自海山风情】

黄隆起名

【来自海山风情】

常言道,未见新苗高一尺,来锄杂草已三遭,而我所有幸见到的郑清之墓,未见花杂草长,却时未逢清明。古往今来,有多少伟人?孤坟十里,却能长年累月间未曾杂草丛生?而此墓,却是乡民自愿守护,香火未曾断,杂草未曾生,乡里乡外前往拜祭郑清之墓的脚印更是络绎不绝,是将着这一股对郑清之的尊敬和缅怀以一种寻常人家间无言却有力的方式表示出来。

黄隆起名

【郑清之】

据资料记载,郑清之墓虽全国各地分布,而坂上却乃原配一品夫人樊氏后裔,郑清之与樊氏夫人墓碑皇封,人们也就默认了此乃真身之墓,然而无论是否是真身,对于坂上人民而言,已认准了此墓的真实性郑清之对于他们而言,不止是先人,更是心中的一种神化了的形象,是可与神佛相媲的地位,也许清之公退隐此岛,是被乡民们的淳朴所吸,毕竟无论是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还是这个速食文化疯狂滋生的时代,海岛人这一股溢于言表的善良和源于根性的淳朴,实属难能可贵。


-----

----------

--------------------

未完待续